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五台山佛教文化及其影响

    2018-05-01 21:49:56    浏览:6    点赞:1

    五台山佛教文化是中国佛教文化的一部分,它是印度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与华夏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在2000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与其他佛教名山相区别的鲜明的文化特色。五台山的人文、宗教,甚至一草一木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价值。它不仅是三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俗社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在中国佛教史以及中国文化史上有着光辉的一页。

      一、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形成背景

      五台山不仅以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北国高山自然风光,被誉为“华北屋脊”、“清凉胜境”,而且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冠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五台山能被冠之诸如“佛教名山之首”、“世界瞩目的佛教圣地”此类的称号,可见其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图:佛教圣地五台山

      (一)五台山的名称由来

      佛教本源于印度,两汉之际传入我国。由于佛教的传人,五台山便作为佛教圣地开始了它的历史行程。五台山原来叫紫府山,也称作五峰山。这里曾是道士们修行的地方。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派人西行求道,路遇天竺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于是请他们同回洛阳。随后他们以天眼看到五峰山有灵气,认为这里是文殊菩萨讲经说法的道场,于是就想在这里建筑寺院,供奉文殊菩萨。可这里的道士并不同意,最后奏请汉明帝并得到他的应允,才在这里建筑佛教寺院,所建的第一座寺院就是如今的显通寺。从此,历经各个朝代的修建、扩建和近2000年的发展,五台山寺庙林立、宝塔遍布、雕塑绘画相映。这就为五台山佛教圣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五台山也就以其佛教寺院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位于全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了。

      (二)五台山佛教文化形成的自然地理背景

      五台山,雄踞山西省东北部,由东台、南台、西台、北台和中台五峰环绕而成,“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因此而名。这里,“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又称清凉山。玉啸庵也有诗曰:“五月行踪人大孚,万松如剪雪平铺”。五台山属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繁峙县、代县、原平市、定襄县、五台县、盂县和河北省阜平县。它处于黄土高原上,一般土地干旱、树木稀少,但这里却树木葱茏,物产丰富。


      中国佛教文化集中在这里,有它的地理优势。据考证,五台山是地球上最早露出水面的陆地之一,后又经历了“五台隆起”运动,形成了华北地区最为雄浑的山地群,五台山拥有独特而完整的地球早期地质构造,具有漫长的地质历史和丰富的地质遗迹。而且五座台顶在经历抬升和长时间的流水冲刷之后,发育成了典型的冰缘地貌,形成了清凉高寒的气候条件。“特殊的气候孕育、积淀了丰厚的佛教文化,遂使五台山‘五峦巍然、气候清凉’,这正好与佛经中的‘清凉山’、‘五顶山’等文殊菩萨传法的道场相吻合。”而且从佛家角度来看,僧人们要生存又要远离尘世,找个清净的修行之地,达到完善自我修成正果的目的,五台山也是最好之处。

      (三)五台山佛教文化形成的人文背景

      五台山这一文化地位的形成,除了由于它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之外,还离不开自东汉以来的历代高僧在五台山持续不断地文化推动和建设。他们念佛修行、讲经说法、撰写著述,为五台山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僧尼是五台山文化的原始创造者和弘扬者”。

      这座古老的佛教名山,有兴盛,有衰落,历经沧桑。然而在这沉浮起落中五台山仍历久不衰,寺庙林立,留下了极其丰富的佛教文化资源。“一部佛国史,百座艺术宫”,确切地概括了五台山固有的文化特色。“作为著名的佛教圣地,五台山有着十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底蕴,已形成自身绵延不绝的文化气脉与兼容并包的文化胸怀”。而在漫长的佛教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环五台山地区甚至波及世界的佛教文化影响圈。所以说,五台山佛教文化对三晋文化甚至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可低估。

      二、五台山佛事活动及其影响

      五台山作为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自然是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而寺庙集中分布的台怀镇便是举办佛事活动的地方,也是僧人们经济文化生活的中心。五台山历史悠久,宗教习俗也一直延传至今,形成了许多较为固定的模式,如暮鼓晨钟,早晚功课,讲经说法,传戒受戒。而法会是五台山佛教寺院的主要佛事活动,也是进行较多的宗教活动,一年内大致有十五次节日法会。如水陆法会、十寺法会、启智赐福大法会、开光大法会、五台山祈祷世界和平大法会等等。


      如:水陆法会

      水陆法会的全称是“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也叫水陆道场、水陆斋,它一般也是在六月法会期间举行,也属于六月法会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此会是为超度一切水陆亡灵而设的,因为以提供饮食为主,而且必须将饮食撒在陆地与河流湖海中,故称水陆大法会。据考证,这种法会创始于梁武帝,宋代以后普及到全国各地。这是佛教中的重大佛事活动,规模大,仪式繁多,主要是诵经设斋,礼佛忏悔,追悼亡灵。

      在宋、元、明、清各代,都曾举办过“水陆法会”,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但从1935年后,长达70年间再未举办。1994年,碧山寺住持妙江法师在五台山佛教协会支持下,恢复举办水陆大法会。这次举办的水陆法会,是近百年来最大的佛事活动。美洲、欧洲、日本、东南亚和国内名山古刹的数百名佛教僧尼和香客居士参加了这次活动。举办水陆大法会,要在一大殿内悬挂120幅水陆画,所画内容包括:诸佛、菩萨、飞天、明王、罗汉、护法神;三清、十二真君、五岳、二十八宿、六丁、六甲、八仙;龙王、阎王、地狱中的饿鬼、畜生及一切亡过六道轮回的鬼魂。水陆法会共做7天道场。道场分内坛与外坛。内坛多设于大殿,外坛设于庭院廊房中,以内坛活动为主。七昼夜佛事活动结束时,将超度的水陆亡灵送至清水河上,超度到极乐世界,并为生人消灾延寿。

      

      三、五台山佛教建筑及其影响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寺庙建筑最早的地方之一。自东汉永平年间起,历代修造的寺庙、佛塔鳞次栉比,可以说是中国佛教历代建筑的荟萃之地,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佛教文化资源。雕塑、石刻、壁画、书法遍及各寺,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一)久远宏大的寺庙建筑

      五台山的佛教建筑年代久远,规模宏大,数量众多。由于历代修建,形成了庞大的寺庙建筑群,汇集了每个时代不同形式的寺庙、殿宇、楼台。五台山大多寺庙集中在台怀镇,如显通寺、南山寺、塔院寺等。其中显通寺是五台山历史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寺庙,拥有各种建筑400余间。南禅寺外观典雅、古朴,建于唐代,是我国现存寺庙中历史最悠久的。塔院寺大白塔是五台山最高之塔,也是五台山的标志。


      显通寺,位于台怀镇中心,是五台山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也是全中国继洛阳白马寺之后的第二座寺庙。该寺始建于汉明帝永平十一年(68),原名大孚灵鹫寺。北魏孝文帝时扩建,因寺侧有花园,亦名花园寺。唐代武则天因为《华严经》中记载有五台山,于是更名为大华严寺。明太祖时又经过重修,赐额“大显通寺”。这座古刹经过多次修建,现存建筑为明清两代所修。中轴线上有七层殿堂,从前到后分别为观音殿、文殊殿、大佛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藏经殿。这些建筑都各有特色,其中的一些文物也是稀世珍宝。大佛殿即大雄宝殿,呈凸字形平面,四周环廊,属木结构建筑,是举办盛大佛事活动的场所。无量殿高达2l米,为纯砖结构,没有一根梁木,也称“无梁殿”。铜殿是一座铜铸成的仿木建筑,殿内供着文殊菩萨铜像,周围墙上都是铜铸的小佛。铜殿两侧有两座青铜宝塔,上面铸满佛像。铜殿前原有同时铸成的三座铜塔,形制大体相同,连同上面二座象征着五个台顶,人们至此犹如朝拜五台,塔身铸满佛像、图案和各种铭文。铸造极为精巧的铜殿和铜塔,是享誉中外的佛教珍宝。藏经殿,俗称后殿,原放藏经,现辟为供养祖师的殿堂。

      五台山各寺庙中随着古建筑遗留下来的壁画、雕刻等艺术珍品,数量众多,做工精美。“显通寺佛国藏珍楼中,陈列着许多珍贵文物。有乾隆皇帝御笔楹联和郑板桥的兰竹刻画;佛塔、玉雕、铜铸及做工精细的灯台、鼻烟壶、武则天造像等。”这些艺术珍品和佛教建筑群落交相映衬,共同构成了五台山佛教文化最具特色的部分。


      佛光寺的建筑、塑像、壁画和墨迹被誉为“四绝”。佛光寺坐落在佛光山的半山腰里,它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隋唐时声名远播。唐武宗会昌灭佛,寺庙被毁。唐大中十一年(857),主殿东大殿得以重建。它虽比南禅寺晚建75年,但规模却大得多,是现存唐代木构建筑的范例,在建筑史上有突出的地位。东大殿内佛坛上有唐代彩绘泥塑佛像35尊,体态丰满,栩栩如生,显示出了唐代雕塑家的神工。壁画上大都刻着佛教故事,形象生动,笔法流畅,衣裙长袖随风飘扬。这些壁画大多是唐代的原作,也有宋代和明代的,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此外,寺内的文殊殿为五台山尚存的金代建筑之一。殿内佛坛上文殊菩萨和两旁侍者的6尊塑像,是金代彩绘泥塑的精品。殿内四壁上,还有明代的彩色壁画五百罗汉像。寺中保存的北魏、北齐、唐、宋砖塔和石刻经文等,也都是珍贵的文物。

    图:南山寺

    图:龙泉寺

      南山寺和龙泉寺,都依山而建,凿坡为阶。它们的建筑各有特色,而又都以雕刻为世人所称道。南山寺建在山腰上,寺门前有细致精巧的砖雕影壁,寺内从围墙到栏杆都是汉白玉浮雕,有花鸟虫兽、历史人物、佛经故事,千姿百态,生动传神。殿内有汉白玉雕刻的菩萨像,艺术价值很高。还有十八罗汉塑像,有坐着的,有躺着的,有正在说话的,有侧耳细听的,神态奇特,造型生动。龙泉寺坐落在九龙岗,三座院落横向排列,自成与众不同的格局。台阶两旁的石栏杆上,都雕刻着猴、鸟、花、桃等。最令人瞩目的,是汉白玉的石牌楼,被誉为龙泉寺一绝,从基石到瓦顶,都精雕细刻而成。石柱上刻着蛟龙、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等。照壁中间镶嵌着巨石雕刻,据说是五台山全景图,有亭台楼阁和花卉树木等,构图严谨,匠心独运。这些都是近代石雕艺术的精品,显示出了五台山文化在近代的发展。

      四、五台山其他佛教文化及其影响

      (一)众体兼备的文学创作

      凡是山川神奇之处,都会有诗歌吟咏其神奇并随之流传千古,五台山也不例外。从古至今,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学士、高僧名尼、善男信女都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

      唐代关于五台山的诗歌虽然因年代久远散佚了很多,但也能从中看出五台山佛教在唐代的辉煌。创作于唐末五代年间的敦煌文献中就有很多记载,《五台山圣境赞》中有这么一句“浮生踏着清凉地,寸土能消万劫灾”;《五台山赞》云:“不辞白骨离乡远,万里持心礼五台。”唐代僧人普明在《南山歌》中也说:“他国远方,皆来奔凑,每年礼谒诸台,道俗强过一万。”这就足以证明当时五台山佛教的繁盛,中外僧俗皆来此处礼佛。到了宋元时期,五台山佛教虽然比较消沉但仍然影响着全国佛教,镇澄编写的五台山有史以来比较完整的志书《清凉山志》留下了吟咏五台山的诗歌53首。明代万历年间五台山佛教出现了复兴的气象,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高僧,他们留下了很多吟咏五台山的诗歌。而且此时寺院兴旺,当时“灵山到处是花宫”,“云深时有寺,随地有高楼”。而此时复兴的原因,在诗歌中也有展示,“惟我圣母,天笃慈仁。庄严宝刹,于兹灵壤”,神宗之母慈圣皇太后在万历七年修建塔院寺,这是一个原因;“欲觅慈航何处是,归依从此度轮回”。当时社会动荡,佛教也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除此,当时僧人也“竭力挽季支倾颓”。

      (二)特色浓郁的佛教音乐

      佛教音乐与五台山佛教相伴,成为五台山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音乐又称庙堂音乐或法乐,用数十种古代民间乐器演奏而成,是“对五台山寺庙的各种法式仪式中具有音乐性质的经文咏诵及器乐演奏的总称”。五台山庙堂音乐分青庙(汉传)和黄庙(藏传)两大类,内容多以佛教故事为主,并且具有清远、幽静、肃穆的特色。青庙音乐讲究规矩,风格幽静,从五台山向全国辐射;而黄庙音乐由于受民族文化的影响,要求不太严格,富有民间色彩,也影响了地方音乐的发展。五台山所有寺院僧人的日常佛事活动及各种宗教活动都离不开佛乐。  佛教音乐是随着佛教传人中国而兴盛起来的,将原有的印度梵乐,汲取中国唐宋曲牌、元代杂剧散曲以及民歌、民间器乐等音乐养分,便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性的寺庙音乐。在举行大型法会时,佛乐活动更加盛大,佛乐的壮观和普及大大增强了佛事活动隆重庄严的气氛,使宗教文化色彩更加浓郁。流传至今的五台山佛教音乐,分为经文音乐和经外音乐两部分。经文音乐是专门用于佛事活动的声乐,由经文和佛曲融合而成。经外音乐仅以乐器演奏为主,是五台山庙堂音乐的精华。

      “五台山佛教音乐文化是在一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宣扬佛教教义,吸引信徒的一种手段,对佛教的传播起着极大的作用。五台山佛教在历史上曾有过相当辉煌的鼎盛时期,吸引了无数信徒皈依佛门,在群众中有很深的影响,佛教音乐无疑起了积极的作用。拜佛可以了脱离苦难,进入圆满境地;求神可以消灾免难,得福禄果。而这种美好的胜景,只有在悠长高亢、舒缓明快的佛乐声中,才能使人如临其境,如见神佛……每当这种时刻,虔诚的信徒们就会深深沉浸在梦幻般的仙境之中,仿佛自己已经远离红尘,超然成佛了。这就是佛教音乐的力量,这就是五台山佛教音乐文化在佛教信徒们心灵上产生的影响。”由于五台山佛教音乐是吸收了很多当地民间音乐的精华改编而成的,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被人们誉为北方佛教音乐的代表。五台山佛教音乐虽属北方系统,但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体系,曲调古雅,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受佛教音乐的影响,有不少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在举办丧事时都请僧人演奏佛乐、诵经,这种风俗至今仍然存在。由于佛教音乐是用民间的乐器演奏的,它深受群众欢迎,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有利于佛教音乐的保存和发展。除五台山所属地域外,在整个北方及全国都有较大的影响。至今,在五寨、左权、洪洞、襄汾、繁峙、代县、原平、太原等地,还有佛事音乐文化活动。五台山佛教音乐不仅能净化人们的心灵,更在传承佛教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既是研究中国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五台山佛教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三)丰富多彩的传说故事

      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各种传说故事历代相传并不断得到丰富发展,给五台山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这里的传说故事数不胜数,山山水水、寺庙建筑,乃至雕塑、壁画,几乎都有一段神奇美丽的传说,如文殊发塔的传说、文殊菩萨道场传说、文殊菩萨东海化缘巧取歇龙石、东海龙王削五峰的传说、五郎出家与五郎铁棍传说等。

      1、文殊菩萨传说和文殊信仰

      伴随着五台山在佛教史上神圣地位的确立,文殊信仰也逐步形成。文殊信仰为五台山这座佛教名山罩上了一层神圣的光环,人们在此得到内心的拯救和解脱,因此,成为人们心中的神圣之地。“佛教传人中国后,逐渐形成了以五台山为‘根据地’的文殊信仰。而文殊菩萨在大乘佛教里主司智慧,是佛智的代表和般若的化身。文殊信仰的核心内涵和深层意蕴是文殊智慧。文殊菩萨正是因其智慧而凸显出自身独特的信仰个性。文殊信仰者所信仰的主要是文殊智慧。”文殊智慧主要就是般若。这种智慧不同于我们通常说的智慧,其中包含着许多唯心主义的思想,但它对待各种矛盾的包容与变通的精神,在当今社会里仍然富有启发意义。如果我们能够从文殊的智慧精神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并从中转换为现代人所需要的道德智慧、和平智慧、和谐智慧和生态智慧的话,那么,最古老的东方智慧将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当然,文殊信仰本身也包含着慈悲普世的精神。任何一种宗教都有劝戒的社会作用,“文殊所愿,在饶益众生”,文殊所施之善不仅在有生命的范围内甚至都扩展到自然生命、无情的东西。这不仅使佛者自己能从善戒恶,而且起到了对周围人戒恶行善的作用,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化解矛盾、稳定社会,促进其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这种精神增强了世俗伦理的效应。


      由于受五台山佛教文化和文殊信仰的影响,很多民众的思想信仰中同时还带有佛教色彩,蕴含着浓重的佛教情结。供佛拜佛是佛教信仰的主要体现,五台山附近的民众有深厚的佛教情结,有很多人家都供着佛像,每逢过年过节或者有大事的时候都会祈求佛祖保佑。

      2、杨五郎出家传说

      据《清凉山志》记载:楼观谷西山麓,宋杨业第五子出家之处。相传,宋太宗游五台山都由杨家父子伴驾。宋太宗到太平兴国寺礼佛,杨五郎结识了睿谏法师。由于行宫距太平兴国寺很近,所以杨五郎便成了太平兴国寺的常客。在几次接触中,杨五郎很赏识睿谏的渊博才学,睿谏也喜欢杨五郎爽直的性格。在临别时,睿谏送他一个包裹,并叮咛说:这个包裹只有最危急的时候才能打开。时到金沙滩鏖战,潘仁美有意陷害,杨家将大败,杨五郎突围到一片树林里,前逃无路,后有追兵,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想起睿谏送给他的那个包裹,急忙打开一看,原来是一身佛门袈裟。于是他当机立断,穿戴起来。辽兵见他是个和尚没有理睬他,这样杨五郎才免于被俘。五郎愤恨奸臣当道,忠良惨遭迫害,便毅然到太平兴国寺当了和尚。杨五郎来到太平兴国寺后,人们把寺庙所在山谷叫成了五郎谷,把这座寺院叫做杨五郎庙,俗称五郎庙,很少有人再称太平兴国寺。在他出家后又留下了五百僧兵救皇驾、棍打韩昌等忠君爱国的故事。如今在五台山藏珍楼陈列的铁棍,上面有一条长长的裂缝,传说就是杨五郎打韩昌时震开的。杨家将的故事也吸引着中外游人纷至沓来,每逢五台山国际旅游月期间,当地政府也会把杨家将遗迹列为旅游的景观,组织寻祖觅宗活动,进行一些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这些传说故事虽然带有虚幻神秘的色彩,但正是这些神秘与新奇更吸引着无数游人前来朝台,一睹五台山的风姿,感受其佛教文化深厚的内蕴。


      自从五台山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关于五台山的研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由于五台山佛教文化博大精深,这些研究需要不断深入。正如任继愈先生所说的:“五台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很多方面都可以在五台山佛教文化的范围里体现出来。”此外,他也表明“五台山的文化研究刚刚开始,前面需要我们做的事情还很多……五台山佛教文化,佛教的流派、各派历史研究,也是刚刚开始起步。很多课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做”。㈣所以,此后还会有更多的学者专家着力于对这些文化的深入细致地研究。五台山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俗,同时也渗透到了其他领域。


    1
    !我要举报